美國大學/研究所留學申請文件一定要有美國看重的「獨特性」!
- Thrive English
- 2天前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在我們多年的留學諮詢過程中,我們發現許多優秀的台灣學生在準備申請文件時,都會遇到一個共同的「文化衝擊」:到底該如何「展現獨特的自己」?
在台灣,我們從小被教導「謙遜是美德」,在團體中要盡量合群、不要強出頭,「槍打出頭鳥」的觀念或多或少影響著我們。所以,當我們被要求「談談自己的優點」時,我們常常會感到害羞,甚至覺得有點「王婆賣瓜,自賣自誇」的不自在。
然而,當你將目光轉向美國的學校時,會發現一個截然不同的文化氛圍,而且你需要融入這個氛圍,才有辦法在美國生存。
🇺🇸 在美國,「獨特」是一種讚美
你是否曾對美國文化中那股理直氣壯的「我要!」、「我很棒!」感到困惑?
想想那些深植美國人心的廣告詞:
"Have it your way" (Burger King):這不只是一句點餐口號,它意味著「你的需求很重要,你應該得到你想要的」。
"Be yourself" (無數品牌都有這樣的廣告詞):這更是一種國民精神——做自己,不需要為了迎合他人而改變。
我們一位已經入學的學生分享,她參加波士頓大學 (Boston University) 的新生歡迎會時,整個活動的核心訊息就是 "Be YOU on campus" (在校園裡,做你自己)。學校不是在尋找 1,000 個一模一樣的好學生,他們是在尋找 1,000 個獨特的、有趣的、來自不同背景、能為校園帶來新火花的人。
在美國的文化語境裡,「Stand out」(突出)並不是一個負面詞彙,它不等於「愛現」或「不合群」。相反地,它代表你有獨立思考 (Independent thinking) 的能力、有清晰的自我認知 (Self-awareness),並且勇於表達你的觀點。
🇹🇼 台灣學生的挑戰:害怕「太突出」
這對台灣學生來說,確實是個挑戰。我們的「好學生」標籤,往往來自於高 GPA、高標準化考試成績、以及參加「大家都在參加」的熱門活動(例如:模擬聯合國、志工服務)。
當美國學校的申請文件要求我們描述自己的經歷時,我們會習慣性地隱藏起那些「不夠主流」的愛好,或是不敢深入挖掘自己某次「失敗」的經驗,因為我們害怕這會讓自己看起來「不完美」或「很奇怪」。
但請記住:在申請美國大學時,你的「不一樣」,正是招生官最想看到的亮點。
💡 如何在申請池中「脫穎而出」?
那麼,我們該如何學會「毛遂自薦呢?」(Advocate for yourself),而且在成千上萬的申請者中展現自己的獨特性呢?
這不是要你誇大其辭,而是要你有策略地「說故事」。
1. 如何為自己「毛遂自薦」 (Advocate for yourself)?
從「做了什麼」轉變為「為什麼做」和「學到什麼」。
NG 範例: 「我參加了辯論社,並擔任社長。」 (這是陳述事實)
Good 範例: 「我對公共政策充滿好奇,因此加入了辯論社。在擔任社長期間,我發現社員們對於氣候變遷議題缺乏深入了解,於是我主動聯繫了環境科學系的教授,舉辦了一場工作坊。這個經驗讓我意識到,跨領域的溝通是解決複雜問題的關鍵。」
看到差別了嗎?後者展現了你的動機 (Motivation)、領導力 (Leadership) 和反思 (Reflection)。
2. 如何在申請池中脫穎而出 (Stand out)?
擁抱你的「怪」與「不同」。
你不需要是一個完美的學生,你需要是一個真實的 (Authentic) 人。
你是否熱衷於研究冷門的歷史?你是否為家裡的寵物設計過自動餵食器?你是否在經營一個看起來「沒什麼了不起」的烘焙 IG,但你從中學會了成本控制和社群行銷?
這些就是你的獨特之處! 招生官想看到的不是你參加了多少活動,而是你對某件事情的熱情 (Passion) 和堅持 (Grit),以及這些經歷如何形塑了**「你」**這個人。
如果你有留學的計畫,並且希望有專業美國顧問可以協助你的話,
歡迎你報名免費諮詢認識我們的獨家研發策略式海外留學申請服務。
謝謝你的閱讀!
今天先介紹到這裡~掰掰~
Thrive English




留言